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监督管理处罚规定(试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0:08:35  浏览:91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监督管理处罚规定(试行)

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监督管理处罚规定(试行)

1990年9月24日,交通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管理,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权益,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有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的船舶、设施及其所有人、经营人、船员和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港务监督或港航监督机构是依据本规定对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的当事人行使处罚权的主管机关。
第四条 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的行为包括:
(一)违反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或主管机关依法公布的特别规定的行为;
(二)违反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的行为;
(三)违反中国有关外国籍船舶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的行为;
(四)违反海员证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的行为;
(五)导致海上交通事故的过失行为。
本条第一款(一)、(二)、(三)、(四)项行为统称为违章行为。
第五条 主管机关对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的行为当事人实施处罚,应当区别具体情况:
(一)行为发生是因不可抗力或以避免严重事故为目的的,不予处罚;
(二)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不良后果,经教育能及时纠正的,或纯操作性过失造成一般后果的,从轻处罚或免予处罚;
(三)重复违章,屡教不改或故意违章,纵恿指使他人违章,或者在碰撞事故中负有主要责任的,从重处罚。

第二章 处罚的分类和运用
第六条 对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当事人的处罚分为:
(一)口头警告;
(二)书面警告;
(三)罚款;
(四)扣留适任证书3至24个月;
(五)吊销适任证书。
扣留或吊销证书的处罚只适用于持有主管机关签发证书的船员。
第七条 罚款、扣留证书或吊销证书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第八条 对同一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不得重复处罚。但当事人在主管机关限期内未予纠正而受到处罚的除外。
对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的当事人,应当分别处罚,合并执行。
对有共同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的当事人,应当分别处罚。
第九条 本规定第三章各条规定的对船舶或设施的罚款额,适用于200总吨及以上但不足1600总吨、主机功率750千瓦及以上但不足3000千瓦的船舶或所有设施,但第三章第七节各条规定的对船舶的罚款额,适用于任何吨位或主机功率的船舶。
对1600总吨及以上或主机功率3000千瓦及以上船舶的罚款额,按本规定第三章相应条款规定的罚款额加倍执行。
对不足200总吨或主机功率不足750千瓦的船舶的罚款额,按本规定第三章相应条款规定的罚款额减半执行。
第十条 船舶、设施的所有人、经营人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或对其所属船舶、设施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应对该所有人、经营人实施处罚。但对同一违章行为,处罚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的,不再处罚船舶。
除本规定第三章有关条款已明确规定外,对所有人、经营人的罚款额,按本规定第三章相关条款规定的对船舶的罚款额加倍执行。

第三章 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一节 违反船舶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单位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
(一)伪造船舶国籍证书或船舶执照;
(二)谎报事实申请船舶登记;
(三)假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非法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航行;
(四)已在国外登记机关登记的船舶改在国内登记,不注销国外登记,又隐匿不报。
第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
(一)涂改或故意使用过期船舶国籍证书、临时国籍证书或船舶执照;
(二)不按规定办理船舶所有权登记;
(三)不按规定办理抵押、租赁、变更、注销或恢复船舶所有权登记;
(四)航行船舶不具备公约、规范或规定要求的证书、证件或证书、证件失效;
(五)船舶技术证书超过规定的期限仍继续航行而隐匿不报;
(六)伪造、涂改船舶技术证书。
第十三条 外国籍船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以10000元至至30000元罚款:
(一)未经主管机关批准和检查,擅自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或港口;
(二)未经引航员引领,擅自进出港口,在港内航行、移泊或靠离按规定应由引航员引领的港外系泊点、装卸点。
第十四条 国际航行船舶未取得出口许可证,擅自离港开航的,处以4000元至10000元罚款。
第十五条 外国籍船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
(一)因人员病急、机件故障、遇难、避风等意外情况,紧急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或港口不立即向主管机关报告;
(二)违反外国船舶管理的其他特别规定。
第十六条 船舶、设施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设施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
(一)超过核定航区航行;
(二)未经主管机关同意,超过规定或核定的尺度拖带;
(三)未经主管机关批准,船舶在港内进行明火作业;
(四)未经主管机关批准,在非紧急情况下使用火箭(或火焰)信号、信号枪或通过无线电设备、号笛及其他方式发出遇险求救信号;
(五)故意涂改、污损航海日志、轮机日志及其他反映航行情况的记录簿、册。
第十七条 船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给予书面警告或者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
(一)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口不按规定办理进出口签证;
(二)未按《船舶安全检查通知书》或《港口国管理检查报告》的处理意见纠正缺陷。
第十八条 船舶、设施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设施处以200元至4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给予书面警告或者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
(一)停泊时不按规定留足值班人员;
(二)办理船舶进出港口签证时,不如实填报船舶配员、客货装载情况,或者有意不如实提供主管机关需要了解的其他有关航行安全的情况。
第十九条 船舶、设施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设施给予书面警告或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给予书面警告或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
(一)号灯、号型或声号设备的配备不符合规范要求;
(二)消防、救生等有关航行安全的设备的配备不符合规范要求表;
(三)未按规范要求配备应急设备或应急设备有故障而不及时修复;
(四)不按规定进行消防、救生演习或无消防布置图和应变部署表。第二节 违反海员证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二十条 对申办海员证的单位,有超越权限或不按规定签发出境批件的,给予书面警告或处以5000元至10000元罚款,并同时吊销已签发的海员证。
第二十一条 对伪造、涂改或转让海员证的,每证处以3000元至10000元罚款,并同时吊销该海员证。
第二十二条 持海员证的船员脱离原工作单位,不按规定交回海员证的,处以500元至3000元罚款。
第二十三条 遗失或损坏海员证的,可视情节处以100元以下罚款。第三节 违反船员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二十四条 有违反船员考试发证管理的行为,按以下各项规定予以处罚:
(一)伪造、涂改、出售、出租船员适任证书、海员专业训练合格证的,对违章单位处以4000元至1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300元至500元罚款并吊销证书;
(二)冒用、出借、转让船员适任证书或海员专业训练合格证的,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并吊销其证书;
(三)向船员考试发证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伪造海上资历或以舞弊方式获取船员适任证书或海员专业训练合格证的,对违章单位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并吊销其证书。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给予书面警告或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给予书面警告或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
(一)船舶配员低于主管机关核定的最低安全配员要求;
(二)未持有效船员适任证书,充任船长、轮机长、驾驶员、轮机员、无线电报务员或话务员;
(三)持证人任职超越适任证书职务、航区、等级或种类。
第二十六条 在船工作的船员无船员服务簿或不如实填写船员服务簿内“任解职记载”或不按规定签证的,对违章船舶处以200元至4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给予书面警告或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第四节 违反交通秩序和通航环境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二十七条 船舶擅自进入或穿越禁航区的,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
第二十八条 船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
(一)违反避碰规则并与其他船舶、设施构成紧迫局面;
(二)因过失或未尽值班、维修保养职责险肇事故;
(三)在禁止掉头的区域掉头;
(四)在港区、狭水道或人工航槽航行时不按规定的限制航速航行或强行追越他航;
(五)进、出港口或者通过交通管制区、通航密集区、船闸、桥涵或航行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时,不遵守主管机关公布的特别规定;
(六)未经许可,船舶擅自进入主管机关公布的安全作业区;
(七)未经许可,船舶擅自在航道、港区的非锚地水域锚泊,但正常航行所需的抛锚除外;
(八)未经主管机关批准,船舶擅自在港内熏蒸或不在主管机关指定的地点熏蒸。
第二十九条 船舶、设施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设施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也可以扣留证书3至6个月:
(一)不遵守主管机关公布的锚泊或系靠规定;
(二)不按规定通报船位或报告船舶动态;
(三)未经主管机关同意,擅自在港区将救生艇吊放入海或使其在港区、锚地内航行;
(四)船舶在港区、锚地航行或移泊时,船上救生艇、吊货杆、舷梯或其他设施伸出舷外。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单位给予书面警告或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给予书面警告或20元至100元罚款:
(一)损坏助航标志、导航设施或造成助航标志、导航设施失效、移位、流失而且隐瞒不报;
(二)在航标周围建造或设置影响其工作效能的障碍物;
(三)不妥善遮蔽航标、航道附近有碍航行的灯光;
(四)在港内明确禁止射击、游泳、钓鱼、燃放鞭炮(焰火)或者进行其他有碍航行安全活动的区域从事这些活动。
第三十一条 港口码头、港外系泊点、装卸站和船闸不符合安全靠泊条件,危及船舶安全,经主管机关指出不予纠正的,处以其主管单位1000元至10000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 海上设施不按规范或规定要求设置、安装保障交通安全的设施、设备或设置、安装的设施、设备不发挥应有功能的,处以1000元至10000元罚款。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单位或船舶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
(一)未经法定机关批准和公布,擅自设立禁航区;
(二)未经主管机关批准,在港区、锚地、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主管机关公布的航路内设置、构筑设施或进行其他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
(三)未经主管机关核准公告,擅自进行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包括架空施工作业)或划定安全作业区,或擅自扩大主管机关划定的安全作业区的范围;
(四)未经主管机关审核同意,擅自使用港区内的岸线;
(五)未经主管机关同意,擅自确定、调整港内锚地或港外锚地;
(六)设施的搬迁和拆除、沉船沉物的打捞清除或水下工程的善后处理遗留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的,如施工单位不进行妥善处理,或不设置规定的标志,或不向主管机关报告碍航物的名称、形状、尺寸、位置和深度。
第三十四条 在非主管机关公布的水域抛泥、倾倒砂石和废弃物的,对违章单位或船舶处以4000元至10000元罚款。第五节 违反危险货物运输监督管理和船舶装载安全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单位或船舶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6至12个月:
(一)船舶装载危险货物,未按规定向主管机关办理申报手续,或未经主管机关批准,擅自装运需主管机关批准的危险货物;
(二)货物托运人未按规定向主管机关办理危险货物安全适运申报手续;
(三)隐瞒、谎报危险货物性质或涂改、伪造危险货物单证;
(四)擅自在未经主管机关许可的码头或泊位装卸需主管机关许可码头或泊位的危险货物,或超出许可范围进行作业;
(五)船舶装卸危险货物时,在装卸作业现场进行明火作业;
(六)未按主管机关核准的配载图装载需主管机关核准配载图的危险货物;
(七)不遵守集装箱装运危险货物的有关规定;
(八)不具备适装条件的船舶装载危险货物;
(九)未经主管机关批准,擅自进行船舶原油洗舱或散化、液化气等船舶在港内除气、洗舱;
(十)载客轮渡超限量装载限量运输的危险货物或装运禁运的危险货物。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单位或船舶处以4000元至1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
(一)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船舶设备或装卸机具装卸危险货物,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二)船舶在装卸爆炸品、一级易燃液体或散化、液化气船在装卸作业过程中,检修、使用雷达、无线电发射机或易产生火花的工(机)具设备以及同时允许他船并靠加油、加水;
(三)船舶设备存在缺陷,未采取改进措施而仍然装卸危险货物;
(四)船舶装载危险货物违反限量或隔离、衬垫、紧固规定;
(五)受理危险货物装卸业务的部门或受载船舶,发现没有包装标志或标志不清或包装不符合安全规定或包装破损,不妥善处理且仍然承运或装卸;
(六)船舶在装载危险货物过程中,在船上发生撒漏或其他事故,不及时采取措施或不立即向主管机关报告;
(七)擅自装运未经主管机关核定危害性的新化学品或擅自降低危险品的装运形式或包装;
(八)危险品码头所有人或经营人未经主管机关许可,擅自改变码头上安全设备的布置而降低其安全性能;
(九)危险品码头所有人、经营人发现装卸设备出现故障或存在缺陷影响作业安全,不及时报告主管机关而仍继续进行装卸作业;
(十)装载一级易燃液体、挥发性易燃易爆散装化学品和液化气体的船舶进厂修理前不按规定通风测爆。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
(一)在油船、液化气船和装载易燃易爆散装化学品船上随身携带易燃物品或在其甲板上放置、使用聚焦玻璃制品;
(二)在禁止吸烟的船舶处所吸烟;
(三)油船、液化气船及装载毒品、易燃易爆散装化学品的船舶在装卸作业时不按规定采取安全措施。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单位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以下罚款或给予口头警告:
(一)装载危险货物的船舶随意搭载无关人员;
(二)船舶装卸、载运危险货物或空载油轮舱内仍有可燃气体时,未按规定悬挂或显示信号;
(三)在装卸、载运易燃易爆货物或空舱内仍有可燃气体的船舶作业现场穿带钉的鞋、靴或穿着、更换尼龙、化纤服装。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或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
(一)超过核定水尺承运货物;
(二)超定额承运旅客或搭载人员。
第四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400元至1000元的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
(一)装载不符合规定且影响适航性能;
(二)甲板装载货物超长、超高、超宽,影响本船了望、操纵或他船航行。第六节 违反海上交通事故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四十一条 因违章造成海上交通事故的,按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造成重大事故的,对违章人员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12至24个月直至吊销适任证书;
(二)造成大事故的,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6至18个月;
(三)造成一般事故的,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
第四十二条 因操作过失造成海上交通事故的,按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造成重大事故的,对过失人员处以50元至1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6至12个月;
(二)造成大事故的,对过失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
(三)造成一般事故的,对过失人员给予书面警告或免予处罚。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12至24个月直至吊销适任证书:
(一)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发现有人遇险、遇难或收到求救信号,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不提供救助,或不服从主管机关的统一救助指挥;
(二)撞沉他船后不救助遇难人员或隐匿不报;
(三)船舶发生事故后,故意向主管机关谎报情况。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设施处以4000元至1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6至12个月:
(一)遇难的船舶、设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不组织自救;
(二)发生碰撞事故的船舶接到主管机关守候现场或到指定地点等候接受调查的指令后,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擅自驶离现场或不到指定地点;
(三)事故现场的过往船舶或附近设施不及时向主管机关报告事故现场情况和本船或设施的名称、呼号和位置或不尽全力救助遇险、遇难人员。
第四十五条 遇难的船舶、设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不以最迅速的方式向主管机关报告出事时间、地点、受损情况、救助要求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或发生碰撞事故的船舶、设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不互通名称、国籍和登记港的,对船舶或设施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
对罚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也可以给予书面警告。
第四十六条 发生海上交通事故的船舶、设施或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船舶、设施或单位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
(一)拒绝接受主管机关调查;
(二)在接受主管机关调查时,故意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证词或证明。
第四十七条 发生海上交通事故的船舶、设施或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船舶、设施或单位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
(一)未按规定时间向主管机关提交《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
(二)《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内容不真实或填写不符合规定要求,影响调查处理工作或造成有关部门不应有损失;
(三)船舶、设施因海上交通事故遭受影响航行安全的损害,如事故发生地在中国沿海水域或其第一到达港为中国港口,不按规定申请有关部门进行检验或鉴定,或不向主管机关提交检验、鉴定报告副本备案。第七节 违反防止船舶污染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四十八条 船舶违反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造成腐蚀、有毒害和放射性货物散落或溢漏入水或排放含有上述物质的污水污染水域的,或排放有毒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的,处以下列罚款:
(一)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对违章船舶处以50000元至10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300元至500元罚款;
(二)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的,对船舶处以30000元至5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
(三)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危害的,对船舶处以10000至3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
第四十九条 船舶违反规定排放油类及油性混合物造成水域污染的,给予下列处罚:
(一)油量在50吨以上的,对船舶处以50000元至10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300元至500元罚款;
(二)油量在10吨至50吨的,对船舶处以30000元至5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300元至500元罚款;
(三)油量在1吨至10吨的,对船舶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
(四)油量在0.1吨至1吨的,对船舶处以4000元至1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
(五)油量在0.01吨至0.1吨的,对船舶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
(六)油量在0.01吨以下的,对船舶处以2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以下罚款或给予口头警告。
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30000元至5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300元至500元罚款:
(一)在港内任意冲洗装载有毒害或者放射性物品的甲板和舱室并将残物或污水排入水中造成水域污染;
(二)未经批准,在水上拆解废船造成水域严重污染;
(三)废油船未经洗舱、排污、清舱即行拆解或拆船时任意排放污染物造成水域严重污染;
(四)船舶发生污染水域事故,不向主管机关报告,也不采取清除或控制污染措施。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100元至300元罚款:
(一)船舶发生污染水域事故,虽采取清除或控制污染措施,但不向主管机关报告;
(二)进行船舶打捞工程时,没有采取防止污染水域的措施;
(三)船舶发生海损事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而不按主管机关强制要求采取预防措施;
(四)在水上拆解船底或油柜。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4000元至10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
(一)在装卸过程中,少量危险货物落水,不按规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打捞清除;
(二)未经批准擅自在港内排放压舱水、洗舱水或舱底水;
(三)未经主管机关许可,擅自联系单位或个人清除船舶残油、油渣或油泥。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处以10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
(一)船舶按规定配备的油水分离器等监控装置长期不用或防污设备有重大缺陷且不按主管机关要求纠正;
(二)船舶不按规定要求倾倒垃圾;
(三)船舶排放烟尘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单位处以200元至1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50元以下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
(一)未按规定配备船舶防污证书及防污簿、册;
(二)油类记录簿、散装有毒液体货物记录簿等记载非正规化或记载伪造事实;
(三)未经批准擅自在港内进行洗舱作业;
(四)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消油剂;
(五)未经批准擅自在港内使用焚烧设备;
(六)船舶违反规定进行油类作业。第八节 其他违反海上交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五十五条 未经主管机关批准,擅自打捞或拆除中国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的,对违章船舶或单位处以10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船舶悬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破损、污损、明显变色或悬挂位置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对违章船舶处以200元至10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
第五十七条 违反航行警(通)告管理规定的,对违章船舶或单位处以400元至10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也可以给予书面警告:
(一)未按主管机关规定申请发布航行警(通)告;
(二)在主管机关核定的施工、作业时间内未完成作业,且未向主管机关申请续发航行警(通)告。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设施处以400元至4000元罚款,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或扣留适任证书3~12个月:
(一)非紧急情况,在港内擅自使用船舶无线电发射装置;
(二)船舶不按规定时间和频道守听无线电话;
(三)船舶使用甚高频无线电话时,不按规定的频道或限定的通话内容进行通话。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违章船舶或单位处以200元至400元罚款或给予书面警告,对违章人员处以20元以下罚款,也可以给予口头或书面警告:
(一)船舶两弦的出水口未予妥善处置且影响他船、码头作业安全或人员上、下;
(二)未按规定设置保障人员上、下船舶的安全设施;
(三)胡乱鸣放船舶声号、未经主管机关许可而在港内试鸣船舶号笛、在港内用高音喇叭对外播放唱片或广播节目。
第六十条 拒绝或阻挠主管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或不服从监督管理的,对违章人员处以400元以下罚款,也可以给予口头或书面警告。

第四章 管辖与程序
第一节 管辖与权限
第六十一条 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处罚案件应由下列机构管辖:
(一)案件发生地所在辖区的主管港务监督机构;
(二)发现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的港务监督或港务监督机构。
在海上交通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的处罚,由负责该事故调查处理的港务监督或港航监督机构管辖。
第六十二条 有管辖权的港务监督或港航监督认为必要时,可以委托其他港务监督或港航监督进行管辖。
进行委托管辖应将案件有关材料一并移送。
第六十三条 两个或两个以上港务监督或港航监督同时有管辖权的,由其共同上级机关指定管辖或直接管辖。
第六十四条 主管机关执行处罚时,不得超越以下权限:
(一)现场监督员可以做出对船舶、单位和个人口头警告和对个人20元以下罚款的决定;
(二)县港航监督或科级港务监督的监督站可以做出对个人口头警告、书面警告、50元以下罚款和对船舶、单位口头警告、书面警告、400元以下罚款的决定;
(三)县港航监督或科级港务监督机构可以做出对个人口头警告、书面警告、100元以下罚款、扣留适任证书3个月和对船舶、设施、单位口头警告、书面警告、1000元以下罚款的决定;
(四)地、市港航监督或县团级港务监督机构可以做出对个人口头警告、书面警告、200元以下罚款、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和对船舶、设施、单位口头警告、书面警告、2000元以下罚款的决定;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港航监督、地师级港务监督机构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授权的县团级港务监督机构可以做出本规定第三章规定的各种处罚的决定。第二节 证 据 收 集
第六十五条 主管机关工作人员在调查处理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处罚案件时,应当出示证件。被调查人应当接受调查。
第六十六条 主管机关工作人员为了调查处理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处罚案件,可以:
(一)责成证人、当事人或其他有关人员写出书面报告并签字;
(二)对证人、当事人或其他有关人员进行查询,作查询记录并责成被查询人签字;
(三)查阅船舶文书、日志或有关资料,责成船长对有关内容进行摘抄并认证;
(四)对船舶、设施有关场所或其他现场进行勘验、作勘验记录并责成船长或设施上的负责人认证;
(五)聘请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专业技术人员作出鉴定结论。
在调查过程中,主管机关可以使用照相、录音、录相设备以及法律允许的其他调查手段。
第六十七条 主管机关因调查处理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处罚案件需要,可以临时滞留船舶。
临时滞留船舶不是处罚。临时滞留船舶后,主管机关应当出具《临时滞留通知书》。临时滞留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天。
主管机关应该在期限内尽快作出处罚决定。如果在上述期限内不能作出处罚决定,应当将船舶放行。
《临时滞留通知书》的格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统一制定。第三节 执 行
第六十八条 主管机关依据本规定实施书面警告、罚款、扣留证书或吊销证书处罚时,应当向被处罚的当事人发出《处罚通知书》。
《处罚通知书》可以直接交由当事人签收,也可以邮寄送达。
《处罚通知书》的格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统一制定。
第六十九条 主管机关执行罚款处罚,在所罚款项收讫后,应当给缴款的当事人开具罚款收据。
第七十条 受到罚款处罚的外国籍船舶、设施和人员,必须在离港或开航前缴清罚款。不能在离港或开航前缴清罚款的,应当交付相当于罚款额的保证金或主管机关认可的其他担保。否则,不得离港。
处罚执行完毕,主管机关应当及时发还保证金或其他担保证明文件。
第七十一条 在扣留或吊销证书的《处罚通知书》签发一个月以后,被处罚的当事人拒不交回应被扣留或吊销的证书的,主管机关可以登报声明该证书作废。
第七十二条 扣留证书执行完毕,主管机关应立即将所扣证书发还被处罚的当事人。如果该当事人不在本地,可以将其证书转原签发机关发还当事人。
第七十三条 执行吊销证书处罚后,实施处罚的主管机关应当将收回的证书连同《处罚通知书》副本一并转证书签发机关,由证书签发机关注销此证书。
第七十四条 被处罚的当事人对主管机关给予的处罚不服,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申请该主管机关的上级机关进行复议,或者依照有关法律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期满不申请复议或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主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十五条 主管机关对船员实施书面警告、罚款、扣留证书或吊销证书的处罚后,应当将处罚执行情况记入《船员服务簿》。

第五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对于本规定第三章尚未明确的属于本规定第一章第四条规定范围内的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的处罚,可以比照本规定相关条款执行。
第七十七条 主管机关对违反海上交通监督管理行为实施的处罚,并不免除当事人按规定和要求立即纠正违章的责任,也不免除当事人应当承担的其他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七十八条 本规定所列罚款以人民币元为单位。
第七十九条 主管机关收缴的罚款一律上交国库。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十条 主管机关工作人员依据本规定执行公务时,应当秉公办事。对于滥用职权、超越职权、故意刁难和徇私舞弊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八十二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0年十月一日起生效。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自治区成立纪念日、藏历新年、春节升挂国旗的决定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自治区成立纪念日、藏历新年、春节升挂国旗的决定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90年11月19日西藏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为了维护国旗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七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西藏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
一、自治区内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遵守关于国旗的制作、升挂和使用等有关规定,尊重和爱护国旗。
二、自治区成立纪念日、藏历新年和春节,自治区内的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应当升挂国旗;企业事业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民管小组)、城镇居民院(楼)以及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升挂国旗。
三、自治区内各少数民族和各地市的重大传统节日,举行庆祝活动时,可以在主要活动场所升挂国旗。
四、几个国家机关或人民团体同在一个院(楼)办公的,可以统一升挂一面国旗。
五、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旗的制作,升挂和使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加强监督和管理。



1990年11月19日
江必新 最高人民法院 副院长




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工作机制,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客观要求,是通过司法手段实现当事人赔偿请求权的根本保障,是践行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手段,也是推进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准确理解国家赔偿法,提升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工作水平,开创国家赔偿工作新局面,需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
  一、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请求人诉权保护机制
  国家赔偿请求人诉权保护,是指人民法院在立案阶段给予赔偿请求人充分的程序性保护,确保有请求权的赔偿请求人顺利进入国家赔偿审理程序。国家赔偿请求人诉权保护机制是赔偿请求权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化解官民矛盾的前提,是彰显国家德政的最起码要求。
  一要完善告知机制。告知机制要求人民法院对无论一审、二审还是再审宣告无罪,或者纠正违法财产保全、违法采取强制措施和违法执行错误后应当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而对于需要在穷尽其他救济途径之后方可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指导受害人向有权机关依法提出申请。当下,我国国民的法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公权力受害人不清楚自己有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或者不清楚如何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各地法院要从真正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善告知制度,并纳入考核监督范围。
  二要明确立案条件。赔偿请求人在申请国家赔偿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对立案条件的设定应从有利赔偿请求人的原则出发。对待立案申请,依照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及时给予立案。严禁违法增加收案条件;严禁对当事人的合法请求敷衍了事;严禁对应由本院解决的问题上推下卸。对于是否符合立案条件一时把握不准的,应在法定期限内先予受理然后进行审查。
  三要建立提示机制。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启动机制,不仅需要保证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案件顺利进入赔偿程序,而且应当让赔偿请求人理性判断是否选择国家赔偿程序。在立案阶段,应当逐步建立对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相关的权利义务、举证责任以及诉讼风险的提示制度。特别是一些赔偿请求人在无证据、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盲目求索高额赔偿,更应当耐心细致地尽到提示释明责任,以尽可能降低赔偿请求人的讼累,避免审判资源的浪费。
  二、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公正审理机制
  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国家赔偿工作追求的基本目标,更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关键。实现公正审理,不仅是国家赔偿法对人民法院的要求,也是申请人和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期待。国家赔偿公正审理机制不仅要重视案件的公正审理,而且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一是要完善举证责任机制。要规定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各自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规定证据的开示、证据的交换等规则,保证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有效地进行举证活动。
  二是要完善听证、质证机制。国家赔偿听证、质证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国家赔偿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使国家赔偿案件中的正义能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有利于澄清案件事实,确保赔偿请求人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有利于实现赔偿请求人的知情权,提高赔偿决定的可接受度;有利于约束司法机关的裁量权,最大限度地实现结果公正。必须指出的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广泛适用质证程序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并不意味着否定书面审理,反而是对书面审理的积极补充。
  三是要完善调定(决定)结合机制。国家赔偿调定(决定)结合机制对于维护司法和谐、创建和谐审理秩序、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完善调定结合机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协商与决定之间的关系。协商具有弥补裁判缺陷的功能,而将协商置于国家赔偿过程中,可以促使协商演变为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的对话过程。对于有协商可能的案件,要尽最大可能促成协商;对于那些损害事实难于查明、致害责任难于分清的案件,要善于通过协调、和解的方式结案,使纠纷得到实质性解决,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公正审理机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第一,赔偿案件要采取回避措施,任何人不得为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案件的法官;第二,做出涉及公民个人权利义务的生效法律文书时,尤其是涉及不利后果时,应当事先听取申辩意见;第三,要保证当事人双方在事实上的对等和平衡,要更加关注弱势一方的合法权益;第四,人民法院要正当行使决定权,既不能“官官相护”牺牲群众利益,也不能“花钱买平安”,牺牲国家利益;第五,行使自由裁量权应遵循合理原则,对案件的定性和损害后果的确认,法官必须根据立法原意,结合具体案情和当地实际,客观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以确保司法公正。
  三、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决定执行机制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是具有执行力的生效决定,必须及时执行以尽快实现受害人的权利。国家赔偿法修改前,在一些地方存在赔偿请求人无法及时得到赔偿金的情形,这既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也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甚至使人民群众丧失对法治的信心。要通过机制创新和完善,建立赔偿义务机关申请支付机制、异议复核机制、强制执行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保障国家赔偿决定得以及时执行,以确保申请人在执行过程中不受国家的“第二次损害”。
  四、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救助机制
  赔偿救助,是指在穷尽法律内的救济之后,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仍无法全面恢复,请求人确需生存照顾的,国家给予请求人适当救助的制度。国家赔偿是法定赔偿,目前赔偿范围不宽,标准不高,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对受损害权益做到充分全面恢复。国家赔偿体现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离开对受害人权益的全面恢复,国家赔偿工作机制创新和完善就会事倍功半。要探索建立赔偿请求人救助(国家补偿)机制,对确有困难的赔偿请求人依法依规给予救助,把国家公权力机关违法侵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把国家主动救济民权、保障民生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要在党委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法院积极推动,建立规范的赔偿救助机制,将救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救助的对象、金额、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把好事办好。
  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救助制度,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坚持损益相抵原则,注意依法赔偿与补偿救助相互衔接;二是严格审查救助条件,既要审查赔偿请求人是否确遭公权力侵害,又要审查申请人是否存在生活困难的特殊情形;三是救助过程要体现公开透明,避免因救助的随意性而引发新的矛盾。
  五、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效果延伸机制
  国家赔偿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国家责任”的层面上,还应注意延伸工作职能,探索和完善效果延伸机制。要秉持“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理念,克服错一件赔一件、被动应付的做法,做到以赔促防、以赔促管、以赔促廉,从而实现国家赔偿工作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要建立错案分析机制。国家赔偿错案分析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民法院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是错误的,即国家赔偿决定本身的错案,二是决定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案件。要认真分析、梳理、总结形成错案的原因,充分发挥这类案件的普遍警示效应。
  二要建立国家赔偿综合司法建议工作机制,向司法机关提供综合性、预警性、前瞻性信息,并提出工作建议。对于在处理赔偿案件中发现的执法、司法中的问题,应当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向有关机关或部门提出,促进有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对于法院自身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应当在妥善处理赔偿事宜之后,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责任分析,认真总结教训,供党组和院领导决策时参考。
  六、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
  国家赔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是指国家赔偿审判权的行使,要遵循权力制约的原则,主动接受法定与合理的监督制约。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既取消了单独的确认前置程序,又采取以书面审理为主的审理方式,并且审理结果是一裁终局。各地人民法院要通过完善国家赔偿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人民法院正确履行国家赔偿决定职责。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国家赔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人民法院必须以虚心的态度,仔细研究、认真整改、及时反馈。绝不能把一切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视为干涉,更不能把合法的监督视为非法干预。
  二要认真对待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国家赔偿法第三十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发现违反本法规定的,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意见,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应当在两个月内重新审查并依法作出决定。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主要方式是提出意见,要正确对待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对于合法有理的意见,一定要依法予以支持,自觉纠正错误裁判。
  三要理性对待有关国家赔偿的社会舆论监督。对社会各界对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分析,积极作出理性回应。当事人是案件的全程参与者,对其意见和建议应当及时予以回复和反馈。对来自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有关国家赔偿工作的批评意见,应当予以充分关注。既要将其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平台,又要注意正确引导,防止不当或恶意炒作。
  七、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绩效管理机制
  国家赔偿绩效管理机制,是运用组织、领导、指导、评价、监督、制约等方法,对国家赔偿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审理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理质效进行科学考评,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国家赔偿工作公正、廉洁、高效。各级人民法院的领导和国家赔偿机构的负责人,要创新管理方法,完善国家赔偿工作管理机制,将管理责任真正落到实处,以确保国家赔偿工作良性运转。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管理机制,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全面推进国家赔偿委员会的实体化改造,规范国家赔偿机构设置和职权配置;第二,积极探索“管案、管事、管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同时,根据不同的管理事项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第三,强化国家赔偿流程管理,对国家赔偿从立案到结案的所有阶段和环节实行时限管理并进行动态监管;第四,建立科学的国家赔偿工作的考评机制,完善国家赔偿工作考核考评体系;第五,建立国家赔偿工作的质效通报制度和个人质效档案制度,对工作质效进行量化考核,并将其作为有关评比活动和责任追究的基本依据。
  建立国家赔偿工作考评机制,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正确评价工作量和工作成果,防止片面追求结案率,引导各级法院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要不断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科学设定结案率、申诉率、协调率等指标,合理设计考核分值;要对案件审理、工作管理、信访处理、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宣传保障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考核结果实行公开排位,并建立相应的末位原因分析制和改进措施报告制。
  八、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队伍司法能力提升机制
  国家赔偿队伍司法能力是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国家赔偿审判权、维护司法公正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砝码。国家赔偿队伍应着力提升五种司法能力:一是查明案件事实的能力。要善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全面把握案情。二是驾驭听证、质证的能力。要通过听证、质证,确定纠纷焦点并固定证据,释明相应的法律规范,为案件决定或协调打下基础。三是适用法律的能力。要准确理解法律精神,娴熟运用法律解释、法律漏洞填补、法律推理、冲突规范选择等适用规则,确保法律适用准确无误。四是息诉止争能力。要在了解、掌握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协调利用各方资源,促使当事人各方自觉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五是制作裁决文书的能力。要能够合法、准确地在国家赔偿文书中表达决定结果,并做到说理充分、令人信服、形式合格。
  九、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追责机制
  国家赔偿追责工作机制,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后,对违法行使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国家赔偿追责机制既是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滥用职权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责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家赔偿责任后果的强化,通过追责机制的正确、理性适用,促使执法者大胆又谨慎地履行职责。
  国家赔偿追责机制要结合建立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必为的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责任追究机制。国家赔偿追责机制包括经济追偿、行政问责和刑事追责。在对错案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建议对有法定情形的责任人员,明确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建议对违反党纪政纪的人员,依纪进行处分;建议对构成犯罪的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追责机制,要处理好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滥用职权与保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关系:要严格执行国家赔偿法关于追责的规定,依法进行追责;对于人民法院内部符合追责规定的情形,应当在承担赔偿责任后由相关法院向责任人员直接进行追责;对于其他机关出现的类似情形,法院决定赔偿后,可提出司法建议,建议该机关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十、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联动机制
  国家赔偿联动机制是指在法院外部,将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动员起来,积极支持法院的国家赔偿工作,同时在法院内部整合司法资源,完善国家赔偿协调配合机制。国家赔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方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国家赔偿联动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对国家赔偿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联动机制,要从中国特有的国情、民情、社情出发,发挥党委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协调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支持配合法院的国家赔偿工作,共同解决赔偿难问题;要建立与党委政法委、纪委监察部门、人大内司委以及政府的法治和财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关联部门之间的联动互动机制,形成解决国家赔偿难问题的合力;要健全上下级法院之间的互动联动机制,通过推进案件管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法院自身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顺畅地得到解决;要完善国家赔偿与其他救济途径和方式的对接机制,理顺赔偿委员会与立案、执行、审监等部门在办理相关案件上的相互关系,尤其要完善立审协调运转机制。
  国家赔偿工作机制创新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随意创新、盲目创新,必须遵循国家赔偿工作的客观规律,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要使国家赔偿工作机制富有成效,创新和完善国家赔偿工作机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既要着眼长远发展,又要注重当下实际;二是既要遵循司法规律,又要注重高效便民;三是既要遵循合法原则,又要注重创新发展;四是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注重求真务实;五是既要在形成制度规范上下工夫,又要在贯彻落实上出“实招”。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