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200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若干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20:32:22  浏览:99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200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若干规定》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200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若干规定》的通知


南府发〔2004〕3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现将《南宁市200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四月二十日









           南宁市200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若干规定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南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构建“开放式、多模式”的办学格局,使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贯通,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升学机会,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自治区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今年我市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继续实行“两考”分离。毕业考试由各校自行组织命题、考试、评卷和质量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市、县教育局分别组织市区和七县中考的考试、评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

  
  第二条中考招生不设加分项目。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在同等的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和初中阶段曾获市级以上奖励的应届毕业考生,以及父母有特殊贡献(如烈士、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的考生。



  第三条市区(不含七县)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时,对市区的城乡学生要一视同仁。城区管辖的乡(镇)的初中毕业生与市区的城市初中毕业生一样,可以到市区的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报名就读;能提供住宿条件的学校在同等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接收各城区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就读。市三十三中定向招收一定比例的城区各乡(镇)初中毕业生。



  第四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依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并保护企业事业办学校的生源,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铁路系统工作的考生须回铁路系统举办的普通高中就读,其他企事业办高中学校可招收一定数量的市属考生,而办有高中学校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子弟也可选择到市属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就读。



  第五条父母常住户口均不在我市而本人户口单独迁入我市市区投亲靠友的考生,如属于《南宁市外来投资兴办实业、经商、购买商品房、受聘人员申办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暂行办法》(南府发〔1999〕56号)规定之列的,该生待遇与我市考生一样,但考生需向招生学校提供相关的资质证明材料;如不属于《南宁市外来投资兴办实业、经商、购买商品房、受聘人员申办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暂行办法》规定之列的,考生应回父母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需要在我市借考、借读的考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市教育局中小学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中招办)同意后,可在我市借考、借读,所需费用按市物价局审核的收费标准执行。



  第六条市区以及七县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原职业高中、职业中专,以下同),由市、县教育局根据南宁市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南宁市2004年招生计划,结合各招生学校的教师、教室、教学设施和设备等办学条件制定和下达指令性招生计划和指导性招生计划;其他招生学校,如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等,由自治区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及南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根据各自所管辖的学校的办学条件等情况制定和下达招生计划。



  第七条市区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由市中招办负责组织实施;县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由县中招办负责组织实施;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学校以及技工学校的招生工作由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和区、市劳动部门的技工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第八条市区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从参加中考的考生中录取新生,全市不统一划定各类普通高中学校录取分数线或录取等级,由各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及考生报名情况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生源情况一年多次招生,各招生学校可以从应(历)届初中毕业生中,凭初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历证明录取新生,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跨省招生,其他各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后也可以跨地、市招生。



  第九条高中阶段学校继续实行“双向选择”的招生办法,即考生自主选择学校,学校择优录取学生。各招生学校分别在市中招办指定的地点和本校内设立招生报名点,参加中考的考生凭中考准考证和中考成绩单直接到招生学校的报名点报名,未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可凭初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历证明到中等职业学校报名,市中招办不直接受理考生报名的有关事宜,也不统一分配落选的考生入学。



  第十条允许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建设学校在完成下达的指令性招生计划的前提下,经批准招收一定数量的逐步按教育成本收费的指导性计划生。



  第十一条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在市中招办规定的报名、录取时间段内,同时接受学生报名和录取新生。各校必须在完成指令性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指导性招生计划的招生。在考生报名期间,考生可以多次自主选择学校,学校择优录取学生。任何学校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考生自由选择权,即不能阻止考生报名或退出,对未被录取的考生,学校应及时返还相关证件和证明,不得以任何理由扣压考生的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高中阶段学校指导性计划招生必须严格实行“三限”,即限人数、限分数和限钱数。限人数,即各招生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招收新生,严格维持正常班额标准,不允许突破计划招生;限分数,县级中学指导性计划招生分数线不得低于该校指令性计划招生最低成绩50分。限钱数,即各招生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审核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不得向各类学生收取赞助费。



  第十三条高中阶段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普通高中不能自行扩大指导性招生计划,如需扩招,须以书面形式报市中招办(一式二份),经市中招办同意后方可扩招;中等职业学校如需招收综合高中班,须以书面形式报市中招办(一式二份),经市中招办同意后方可招生,并严格按照相关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如有违反,将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为了遏制初中择校借读的现象,鼓励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入初中就读,使更多的初中学校都有学生能升入重点高中就读,使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将二中、三中指令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定向分配到市区各承担地段招生任务的初中学校。市二中和市三中先招收非定向的招生数,各初中学校再根据定向分配的招生数,在本地段生源参加中考考生中按成绩从高到低选送。定向分配的具体比例名额分配和新生录取办法由市教育局制定。



  第十五条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实行公示制度,招生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必须向考生公示以下内容:学校简介(含师资、设施,包括学生住宿等办学条件)、指令性招生计划、指导性招生计划、收费项目和标准、报名条件、报名的起止时间、录取时间、录取批次及每个批次的比例、新生录取名单等事项。



  第十六条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新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由招生学校持考生准考证、分数条和录取名册到市中招办办理录取手续,提取考生档案;中等职业学校在规定的时间内,持录取名册到市中招办办理录取手续,提取学生档案。各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发放的新生录取通知书须经市中招办盖章后方可生效。



  第十七条随父母工作调动,户籍新迁入我市城区的外地考生,需要到我市普通高中就读的,必须持中考档案材料(即原就读地中招办证明、考生登记表、中考成绩单)、户口簿及家长单位证明到市中招办办理有关手续后,才能选择招生学校报名,由招生学校择优录取。



  第十八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基〔2002〕1号)的要求,原则上不得举办学科实验班。普通高中需举办实验班、特长班的,应在5月31日前向市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再由市教育局向自治区教育厅报批后方可举办,并不得在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外加收费用。



  第十九条有条件的学校在完成指令性招生计划后可逐步做到面向市外进行指导性计划招生。



  第二十条各招生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发展规划和教学实际,可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在计划内招收一定数量的特长生。但应在5月31日前向市中招办提出申请报告,经批准同意后,公布招收特长生的条件,经过相关考核再公示预录取名单,最后报市中招办批准后正式录取。



  第二十一条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实行弹性学习制和学分制的专业,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开班时间,收费按物价部门审核的项目和标准在开班时收取。



  第二十二条有能力的高中阶段学校要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严格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



  第二十三条我市城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必须遵守本规定,凡违反本规定的学校,视其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对学校及其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二十四条本规定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9月16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1994年9月17日公布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第三章 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稳定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根据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或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本级人民政府的目标管理,作为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第七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保护区面积指标,由省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得少于1500万亩。
第八条 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高产、稳产田;
(二)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油、蔗及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三)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
(四)蔬菜生产基地;
(五)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和良种繁育基地;
(六)当地政府认为应当予以保护的农田。
城市规划区内的耕地,除城市近期建设发展规划用地外,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程序为:
(一)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面积指标,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报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县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县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按行政村划定保护面积,并绘制基本农田平面图和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三)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等部门审核、汇总,绘制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四)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其分布图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报地(市)土地管理部门,经地(市)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报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告,并报省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设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各类基本农田保护区,经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划定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公告,并报省、地(市)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单元最小为集中连片10亩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保护界址、面积不得随意改变。
第十一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向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报送以下资料: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汇总表。内容包括权属单位、利用类别、土地面积、作物、总产量、总产值等;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情况登记表。以村为单位分块登记利用类别、地块名称、地块四至、地块面积、作物产量、责任人等;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比例尺1:10000或1:25000)。
第十二条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并设置县级人民政府制作的保护标志。
第十三条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所需的经费,由土地管理部门提出计划报同级财政核批。

第三章 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
第十四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级人民政府应与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由省人民政府印制。
第十五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科技,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六条 非农业建设使用基本农田实行许可证制度。
非农业建设确需使用基本农田的,应当向市、县土地管理部门领取并填写《申领〈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呈报表》,经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持下列文件向省土地管理部门申领《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
(一)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
(二)建设用地申请表或预约用地申请表。
第十七条 省土地管理部门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发给《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不发给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在领取《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后,方可按《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征(拨)用地审批程序与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未领取《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不得批准使用基本农田。
第十八条 非农业建设使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除按有关规定缴纳土地税费外,在申领《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时,应当向省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基本农田开发基金。基本农田开发基金,水田每亩2万元至5万元,其他类别的农田每亩1万元至2.5万元,具体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另
行制定。
属于国家兴办的水利、交通、能源、公共福利事业项目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予减免基本农田开发基金。
第十九条 基本农田开发基金按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80%用于开发新耕地(含围垦、开垦新耕地),20%用于改造中低产田。使用时,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编制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拨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收取的基本农田开发基金,实行省、地(市)、县(市、区)三级分成,其中县级60%,省、地(市)各20%。
第二十条 基本农田被批准占用的,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适时在本行政区域内调整补充,保持基本农田面积相对稳定,调整程序按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办理;还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在用地年度内组织开垦新耕地。当地确实无条件组织开垦新耕地
的,应当按《福建省开发耕地管理办法》组织异地开垦。
第二十一条 省土地管理部门对收取的基本农田开发基金,可提留2%的业务管理费。其使用办法由省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质量管理,建设基本农田地力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地力变化情况,并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提供农业科技指导。
第二十三条 修建铁路、公路,开办矿山、电力和其他工业企业使用或影响基本农田的,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方案。
基本农田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同期投入使用。基本农田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后,由审批用地人民政府的同级土地管理部门会同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验收。
非农业建设破坏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的,应当负责修复并赔偿损失。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农业劳动者,非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而人为抛荒基本农田的,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复耕;超过规定期限拒不复耕的,由土地所有权单位收回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使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超过一年未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对其收取每平方米5元至10元的土地闲置费;超过二年未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收取的土地闲置费用于开发新耕地。
第二十五条 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设施或擅自改变保护标志的单位或个人,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其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并处以300元至500元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因建设造成污染基本农田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造成污染的单位或个人限期治理,赔偿经济损失。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逾期未缴纳土地闲置费的,除按期追缴外,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3‰滞纳金。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其批准文件无效,由此给用地、被用地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批准单位和个人应当负责经济赔偿;对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主管人员和个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由省土地管理局统一印制。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9月17日

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修订版)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8年6月16日以粤经贸创新〔2008〕434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建设经济强省和创新型广东,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名牌指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商标、产品,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名牌的总体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阶段广东省的名牌主要包括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和农业类)、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广东省著名商标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包括了名牌的创建、培育、管理和保护,以及运用名牌树立广东省地区和产业的品牌形象,带动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对提高广东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和产业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是广东省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广东省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广东省产业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建设经济强省,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全面实施和加快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具有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意义。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广东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为着力点,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集中力量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服务机构,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全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广东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基本目标,力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形成一大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具有行业主导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广东名牌,依托广东名牌企业的集聚、辐射和示范作用,形成一批国际和国家级名牌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这批名牌和驰(著)名商标企业在全省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和优势行业占主导地位,成为这些产业和行业的重要支撑。广东具有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数量,以及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和省名牌服务机构的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名牌产品(工业类)总销售值占全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5-40%。依托产业集群,创建30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3-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国际品牌。

  二、加强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领导与协调

  (一)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指导。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是省政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领导和协调机构,由省政府领导主持,省经贸委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协调。联席会议组织制定全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规划并指导实施;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全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指导与监督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关名牌管理规定;审定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的评价、审定办法并指导实施;研究确定不同时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工作重点。凡涉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重大问题,均要提交联席会议讨论,联席会议做出的决定经省政府批转全省执行,各成员单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的要求,在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确职责,加强分工与协作,形成合力。要认真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共同推动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各市要加强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本地区名牌发展规划,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尽快成为“独立公正、行为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的中介机构,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培育企业(产品)名牌、打造区域品牌、名牌评价、开展行业调查、统计、规划、培训、建立行业自主创新平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跟踪发布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和名牌信息、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开展国际间交流等方面充分发挥服务功能;要严格履行行业自律公约,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发育和壮大。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质量检验协会等团体,认证、咨询等中介组织,检验(测)、科研等技术机构要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提供科学、公正的社会中介评价,协助树立和维护广东名牌的声誉。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和信息,推动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

  三、做好对名牌的评价认定和管理工作

  (一)完善对名牌的评价认定工作。经贸、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的现有评价标准与认定办法,进一步做好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的评价认定和推荐工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根据联席会议分工要求,组织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积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和农业类)、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的评价认定体系,力求通过名牌的评价与认定,更好地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推动企业的质量、技术和管理工作,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名牌的评价认定要坚持企业自愿申报、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市场评价为主的原则;科学、公正、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动态评价、不搞终身制的原则。要建立包括产(商)品质量的检测品质评定、服务质量的规范认证、各项技术指标的评价在内的技术确认体系;建立包括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评价和企业经济指标确认在内的市场确认体系;建立结合市场确认体系对品牌价值和企业信誉进行评估的价值确认体系。

  (二)建立健全名牌保护机制。强化地方立法,加强名牌保护的法制建设,构筑起较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规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依法查处假冒名牌产品的不法行为。质监、工商、药监、卫生、农业、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公安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分工,进一步完善统一的打假协调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假冒行为和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对驰(著)名商标和名牌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协调完善泛珠三角工商、质监、农业、信息化合作、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著名商标和名牌互认、互保工作机制。

  (三)加强名牌管理,维护名牌形象。对名牌及著名商标进行跟踪动态管理,强化名牌评定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名牌和著名商标的声誉与价值。对严重违反市场竞争规则以及出现其他重大违规问题的,按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取消其广东名牌称号,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广东名牌的含金量。严格商标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树立商标意识,依法注册产品和企业商标,创立服务商标,实施CI战略。

  (四)加强名牌统计工作。建立名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名牌统计监测工作,规范名牌企业统计工作。名牌企业要如实上报统计数据,对严重瞒报、漏报或虚报统计数据的,由统计部门按《统计法》进行查处。

  四、加强对企业创名牌工作的引导和名牌培育工作

  (一)增强企业创名牌的动力。发动媒体宣传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意义和大力推介广东名牌和驰(著)名商标,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品牌意识,广泛动员企业参与创广东名牌工作,在全社会形成爱名牌、创名牌的氛围。

  (二)做好创名牌的基础工作。引导企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企业管理,以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作为创名牌的重要基础工作和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落实国家税收激励政策。各级政府掌握的科技开发专项资金等资源的分配,要向广东名牌和著(驰)名商标倾斜。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现代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经营能力。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国外知识产权,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研究和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行质量、管理、环保、社会责任等体系和行业认证。开展质量综合治理。加强质量服务,开展标准制定、质量检测、培训咨询等工作,帮助企业有效开展质量基础工作和提高质量管理能力。重点加强对质量问题突出的行业和地区的质量监控,杜绝制售假冒伪劣产品。

  (三)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辅导与培育。根据广东省产业政策,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编制动态的《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作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重点工作对象。对被列入培育目录的企业,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引导企业加强名牌的创建工作,开展对企业的业务辅导,协助企业制定名牌创建方案,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品牌地位。对已达到名牌条件的,要及时向国家或省主管部门推荐和帮助企业办理申报手续。

  (四)搭建名牌培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地推动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中介组织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为创建区域品牌创造条件。

  (五)大力支持名牌产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以自主品牌出口,优先安排名牌企业参加国内重要展会和国际专业展会展位;加强对企业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在检验检疫、产品通关等方面给予名牌企业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鼓励企业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

  五、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效应,提高产业和地区竞争力

  (一)扶持名牌企业做大做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名牌的扶持培育。鼓励名牌产品、名牌服务机构和驰(著)名商标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做大做强,迅速成为行业龙头,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快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步伐,支持拥有名牌称号或驰(著)名商标的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与国际大企业合资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支持名牌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在境内外购并企业,直接或间接上市。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名牌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银企合作。

  (二)依托广东名牌,加快广东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掌握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并向“高、精、尖、特、专”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专业分工的结构。引导拥有名牌或驰(著)名商标的企业进入广东省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发挥名牌的带动作用,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领域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发挥名牌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改造提高三大传统支柱产业,提高广东省支柱产业和服务行业的产业化组织程度。

  (三)运用名牌的影响力,建立广东省的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在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品牌创建工作。要围绕广东省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建设,规划和推动广东名牌的创建工作,在打造和推介广东名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广东省产品、行业和地区的良好整体形象。要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运作,充分利用名牌效应,促进形成产品、企业品牌与区域行业品牌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产品、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知名度,加快广东省各地特色经济的发展,提高对国内外技术、资本等资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广东名牌和驰(著)名商标对全省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作用。

  附件:1.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管理办法

     2.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管理办法

     3.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商贸流通类)管理办法



附件1: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加强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的监督管理,规范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的评价,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引导、支持企业创名牌,增强广东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和《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及《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职责》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是指实物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省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出口能力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由广东省企业制造、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产品。

  第三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含相关行业协会)为依托,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总体推进机制。

  第四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坚持企业自愿申请,科学、公正、公平、公开,不搞终身制,不向企业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由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负责,在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六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由省质监局、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省外经贸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统计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广东分署、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消费者委员会、省质量协会、省标准化协会、省质量检验协会、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会等部门、社团和专家组成,办事机构设在省质监局。主要负责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拟订、修改名牌产品(工业类)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负责对名牌产品(工业类)的监督、管理工作。

  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每年根据工作需要,牵头吸纳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技术机构参与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若干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在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的组织下,根据产品类别分别提出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实施细则和方案,进行具体评价工作,提交评价报告。评价工作结束后,各专业委员会自动解散。

  第七条 各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各自行政区域内牵头负责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的申报和推荐工作,并组织实施对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申请条件

  第八条 申请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列入《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鼓励发展的产品目录或是改造提高的产品目录的;

  (二)申报产品的注册商标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境内商标并使用三年以上;

  (三)申报企业为在广东省工商登记注册企业;

  (四)实物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省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由广东省企业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占有率、出口能力、用户满意程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五)年销售额、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六)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七)产品按照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组织生产;(八)企业具有完善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

  (九)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未出现重大质量责任事故;

  (十)企业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户(顾客)满意程度高;

  (十一)企业有较强的发展后劲,近三年没有较大的经济滑坡;

  (十二)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十三)近三年内,企业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标准。

  第九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请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

  (一)列入《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淘汰、禁止产品目录的;

  (二)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及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出口商品注册登记、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出口化妆品卫生注册登记等依法管理范围的产品而未获证的;

  (三)高污染行业,未取得环境体系认证的;

  (四)在近三年内,被省级以上行政部门质量监督抽查判为不合格的;

  (五)在近三年内,出口商品检验有不合格批次的,或者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遭到外方索赔的;

  (六)近三年内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七)产品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

  (八)环境保护信用评价结果为红牌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不合格的;

  (九)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四章 评价指标

  第十条 建立以市场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适当增加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等指标的权重。

  第十一条 市场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市场占有水平、用户满意水平和自主品牌出口能力;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和申报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效益评价主要对申报企业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发展评价主要评价申报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和企业规模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等。

  第十二条 不同产品评价细则的制定、综合评价中评分标准的确定、不同评价指标权数的分配、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评价方法、评价中复杂因素的简化以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等,均由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确定。

第五章 评价程序

  第十三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年第一季度由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在充分发动相关行业协会调研的基础上公布开展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的产品目录及受理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申请的开始和截止日期。

  第十四条 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写《广东省名牌产品申请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并按规定日期报本地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材料数据应和年终(财务)报表一致。

  第十五条 各地级以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规定的期限内牵头组织本市有关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对申请企业是否符合申报条件、企业申报内容是否属实等有关方面提出评价意见,并形成推荐意见,统一报送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

  第十六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汇总各地推荐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初审名单,并将初审名单及其申请材料分送相应的专业委员会。

  第十七条 各专业委员会按照评价细则对申请产品进行综合评价,量化评分,形成评价报告,并据此向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提交本专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建议名单。

  第十八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名单和评分结果进行审核汇总分析后,审议确定初选名单。

  第十九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将审议确定的初选名单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并在一定限期内征求社会意见,最后审议、公布。

  第二十条 以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的名义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颁发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证书及奖牌。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企业可以在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的产品及其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宣传以及有关材料中使用统一规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标志,并注明有效期。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在有效期内,免于省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

  第二十三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在有效期内,列入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的名优产品范围;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的企业应配合执法部门作好产品真假鉴别工作。

  第二十四条 对已经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的产品,如产品质量发生较大的波动,消费者(用户)反映强烈,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遭国外索赔,企业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等,广东省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暂停或者撤销该产品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

  第二十五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标志属质量标志。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标志只能使用在被认定型号、规格的产品上,不得扩大使用范围。未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的产品,不得伪造、冒用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被暂停或撤销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的产品、超过有效期重新申请且未获通过的产品,不得继续使用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标志;禁止转让、伪造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标志及其特有的或者与其近似的标志。违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对伪造、冒用质量标志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参与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评价工作的有关机构和人员,要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严于律己、公正廉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评价。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将取消其评价工作资格。凡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的工作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申请企业及有关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应当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对于采取不正当方法取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者,将予以取消,并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申请。

  第二十八条 各地级以上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名牌战略的推进工作,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协助政府制定相应的创名牌计划并组织实施。除按本规定的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外,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活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附件2: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规范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的评价和管理,保证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提高广东省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是指产品质量处于省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消费者满意程度高,由广东省企业生产,经广东省农业名牌带动战略委员会确认的农业投入品、农林牧渔的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农业类产品。

  第三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社团等社会各方力量,坚持质量安全至上,企业自愿申报,市场评价、专家评价与社团组织评价相结合,不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督,保证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科学、公平、公开、公正。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评价工作由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推进委员会(简称推委会,下同)负责,在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 推委会由省农业厅牵头,会同省海洋与渔业、林业、经贸、工商、质监、检验检疫、社团组织和专家组成。推委会办事机构设在省农业厅,负责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拟订、修改名牌产品(农业类)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负责对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推委会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海洋与渔业产品、林业产品、农产品加工产品、农业投入品等若干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在推委会的组织下,依据产品类别分别提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的实施细则和方案,具体开展评价工作,并向推委会提交评价报告。

  第七条 各地级以上市(简称市,下同)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有关工作的推动、引导和监督管理,组织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申报、审核和推荐工作。

第三章 申请条件

  第八条 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报单位(简称企业,下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银行信誉度为A级以上,申报的产品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具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

  (二)企业有固定的生产基地,产品正式批量生产三年以上,具有注册商标、明确标识的包装、明确的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并具有对产品产地环境、产品原料、产品质量的有效检验报告;

  (三)产品由广东省企业生产,质量稳定,产品实物质量处于省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或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四)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产品年产量、年销售额、成本利润率、利税率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五)企业具有一定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

  (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近三年未出现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商品索赔事件;

  (七)企业产品向社会实行质量承诺,消费者满意程度高。

  第九条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获优先推荐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

  (一)已获采用国际标准认证证书的产品;

  (二)已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并在证书有效期内的产品;

  (三)企业已按GB/19000-ISO9000标准或HACCP、GAP、GMP等相关标准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其有效期内认证证书所覆盖的企业产品;

  (四)近三年内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或地级以上市“名优农产品”称号的产品;

  (五)获得广东省食文化遗产认定保护委员会认证为“广东省食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

  (六)产业集群的支撑品牌;

  (七)已建立较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产品开发能力居省内同行前列的企业的产品;

  (八)已获得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和原产地标志保护的产品。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

  (一)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的产品;

  (二)已实行证书或登记管理,但未获证书或未登记的产品;

  (三)在近三年内,出口商品检验有不合格批次的,或者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造成较大损失遭到外方索赔的产品;

  (四)近三年内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重大、特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五)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产品;

  (六)不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源或其他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的产品。

第四章 评价指标

  第十一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是以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认可、规模效益和发展前景为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

  第十二条 质量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产品的卫生安全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等;市场认可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品牌知名度、顾客满意度等;规模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规模、产量、年销售额、成本利润率、实现利税等;发展前景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产品的科技含量、特色和比较优势等。

  第十三条 不同产品的评价细则、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确定及其权重分配、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评价方法、评价中复杂因素的简化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方法等,委托各方面有关专家制定,由推委会审查确定。

第五章 申报和评价程序

  第十四条 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在评审年度的第一季度内由推委会公布开展评价产品目录及受理申报的开始和截止日期。

  第十五条 申报企业应如实填写《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申报表》,并按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的要求,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和有效的检验报告,按规定期限分产品类别报本区域地级市农业、畜牧业、林业、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均属有效检验报告:

  (一)国家或省级专项抽查检验报告;

  (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部级质量抽查检验报告;

  (三)推委会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四)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

  (五)省市级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质量抽查检验报告。

  第十六条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牵头组织对申报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统一将符合条件的报送推委会。

  如果申报企业确实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审核单位应在发出书面通知的同时退回企业申报材料。

  第十七条 推委会汇总各地的申报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实分类,并将初审材料分送各有关专业委员会。

  第十八条 专业委员会根据各专业的评价细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向推委会提交评价报告和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建议名单。

  第十九条 推委会将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名单汇总整理,审议确定初选名单,并将确定后的初选名单通过指定媒体向社会公示并征求社会意见。

  第二十条 经广泛征求意见的初选名单再次提交推委会审议确定。对获选产品,由推委会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颁发证书和奖牌,并向社会公布本期“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名单。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代表广东省农业产品最高质量荣誉,除按本办法规定开展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外,其他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活动。

  各级政府可对当地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生产企业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和专项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十二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企业可在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品种、质量、生产面积等范围内的产品、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等使用统一规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但必须注明标志使用的有效期。

  第二十三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在有效期内,可获优先推荐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资格,并自动列入省“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的名优产品范围。

  第二十四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经营企业应加强质量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维护农业名牌产品的信誉。应按时如实上报统计数据。

  第二十五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证书有效期满需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的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申报程序重新办理复审。

  第二十六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属质量标志。标志只能在被认定的品种、规格和基地范围内使用。未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产品,不得伪造、冒用其标志;被撤销称号和超过有效期未获复审通过的产品,不得继续使用标志。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经推委会核实、批准,撤销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并收回证书和奖牌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

  (一)产品质量发生较大波动,消费者反映强烈,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被索赔的;

  (二)省和国家产品质量抽查一年内有一次不合格的;

  (三)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方法获取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的;

  (四)转借、转让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扩大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使用范围的;

  (五)严重瞒报、漏报或虚报统计数据的。

  第二十八条 参与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有关机构(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评价,要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不得收受申报单位的钱物。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经查证属实,由推委会取消其评价工作资格。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申报企业对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不满,认为严重违反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应在推委会全体会议确定初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期间向推委会提出异议(要求提供书面材料),推委会应按照《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申诉处理办法》、《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投诉受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不定期对本辖区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质量安全和标志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

  第三十一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组织工作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解决。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附件3:

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商贸流通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服务业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规范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的评价认定,根据《关于加快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粤府〔2005〕1号)及《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是指服务质量居省内同类服务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服务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服务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忠诚度、无形资产价值高,具有示范作用的广东省服务业经营主体。

  第三条 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评价工作坚持企业自愿申请,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依托,以政府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商贸流通类)的评价工作由广东省服务业名牌(商贸流通类)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名推委)负责,在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 名推委由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质监局、工商局、外经贸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厅、农业厅、知识产权局等省直部门以及省消费者委员会、质量协会、连锁经营协会等中介组织组成。名推委的职责是负责指导、组织实施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商贸流通类)的评价监督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名牌服务机构(商贸流通类)评价办法及各行业服务机构评价实施细则。

  第六条 名推委下设相关行业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根据需要由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以及省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组成。

第三章 评价原则与指标

  第七条 开展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评价工作的原则:

  (一)坚持服务机构自愿申请;

  (二)以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为主要依据,针对行业特点开展评价;

  (三)科学、公正、公平、公开、不搞终身制、不向申报机构收费、不增加被评价单位负担。

  第八条 建立以服务质量评价、市场评价、效益评价和发展评价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九条 服务质量评价主要评价服务机构的服务特性满足顾客和社会需要的程度。

  第十条 市场评价主要评价服务机构的经营规模和顾客满意度。

  第十一条 效益和发展评价主要评价服务机构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效益评价主要评价服务机构实现利税、成本费用利润水平、社会影响大小和对社会贡献水平;

  (二)发展评价主要评价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延伸、服务对象数量增长、机构规模增长。

  第十二条 名牌服务机构评价指标根据机构品牌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适时修订。

第四章 条件和程序

  第十三条 申报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广东省内登记注册,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健康与安全、税收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

  (二)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高标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保障机制;

  (三)有比较鲜明、能够体现行业特色、让被服务对象易于接受的服务品牌名称或形象标识,服务内涵丰富;

  (四)不造假、售假,连续三年无重大质量、安全等事故;

  (五)服务质量在省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服务先进水平;

  (六)有科学的管理(服务)理念和先进的机构文化,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服务手段。

  第十四条 名推委每年广泛征求各市及相关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省名牌服务机构评价范围的意见后,确定评价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凡符合名牌服务机构申报基本条件的,根据自愿的原则,将申报表及必要的证实性材料在规定期限内报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贸委、贸工局)审核。申报材料必须实事求是,有关数据应和年终报表一致。

  第十六条 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贸委、贸工局)在规定的期限内牵头负责对服务机构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在听取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并形成推荐意见,统一报送名推委。省直和中央直属单位或机构的申报可由行业归口部门、协会、商会直接推荐报名推委。

  第十七条 名推委汇总各地推荐材料后,对服务机构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初审名单,并将初审名单及其申请材料分送相应的专业委员会。

  第十八条 相关专业委员会对通过初审的服务机构,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现场评价,形成现场评价报告,并据此向名推委提交本专业的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建议名单。

  第十九条 名推委召开成员会议,根据各专业委员会提交的建议名单,对服务机构的申报材料、现场评价报告等进行综合分析,审议确定初选名单。

  第二十条 名牌服务机构初选名单通过媒体在一定期限内向社会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名推委正式予以确认、公布,并授予“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称号,颁发名牌服务机构证书及牌匾。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

  第二十二条 对已获得名牌服务机构称号者如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名推委将暂停或撤销该机构的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称号:

  (一)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二)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或用户对质量问题反映强烈,服务质量水平明显下降;

  (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四)出现诚信危机,社会美誉度大幅下降;

  (五)连续三年出现严重亏损;

  (六)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七)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第二十三条 服务机构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服务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进行申请的,将不予受理或不予评审,并给予批评。服务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称号的,将予以取消,并给予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服务机构提出的申请。

  第二十四条 参与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评价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保守服务机构的商业秘密;严于律己、公正廉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评价。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将取消其评价工作资格。凡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广东省名牌服务机构可使用广东省名牌产品标志,作为省级名牌的统一标志,具体使用办法另行制定。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